1817年2月,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一个种植场,母亲是一个黑人奴隶,父亲是一个白人。因为母亲是黑奴,道格拉斯一生下来就成了黑奴。他从未见过亲生父母,是由外祖母带大的。八岁时他被送到巴尔的摩当家奴,在那儿,好心的女主人教他读书,使他接受了启蒙教育。
这是他与其他黑奴不同的地方,也是他很幸运的地方。再后来,他通过自学的积累,成了黑奴中少有的文化人。知识带给他的思考,使他不堪忍受“生而为奴”的命运,于是逃离南方来到了纽约,成为了一名自由黑人。
之后他加入了废奴运动,并成为这场运动的主要人物。南北战争前夕,他担任了美国总统林肯的顾问,59岁时出任华盛顿市法院执行官,64岁成为美国驻海地公使。
1845年,27岁的道格拉斯把他在美国南方当了20多年奴隶的经历写成了一本自传,名字就叫《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一个美国奴隶的生平自述》。这本自传被认为是美国众多奴隶叙事作品中最优秀和最著名的作品。
道格拉斯是废奴运动的重要人物,亲身经历过黑奴生活,为寻求自由,从南方逃到纽约,这样的人生背景所形成的自传,其内容肯定不会粉饰黑奴制度,掩盖黑奴生活的悲惨境遇。
可以说,他笔下的黑奴生活应该是当时美国黑人生活的真实反映。
那么,在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笔下,19世纪美国南方黑人奴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据道格拉斯叙述:他每个月可以获得8磅(约合7.25斤)猪肉,或者相同数量的鱼肉;一个蒲式耳(约等于27.216公斤)的谷物;每年夏天可以领取2件衬衫、1条裤子;冬天则是一件棉上衣和一条棉裤;另外还有一双袜子及一双鞋。
从食物的配给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营养,应该都是足够的。
有人拿美国黑奴的粮肉数量,与同时代的清朝道光年间的农民相比,发现只有中等地主的生活水平勉强赶得上道格拉斯这样的黑奴。
据《清代冀北地区饮食生活研究》显示,整个清代河北地区的老百姓,饮食是以粗粮以及简单腌制的蔬菜为主,只有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的日子,才会吃一些肉类食品。
即使像苏州这样的富庶地区,在爆发太平天国战争之前,整个城市肉制品的消耗量,每天也就是二三十头猪。摊到每个人头上,苏州城每月的人均猪肉消耗量,远远低于一斤。
这样一比较,美国黑奴的生活水平,似乎并没有宣传的那样悲惨,至少比爱尔兰人、华人过得好。美国当时流行一句话:“你看不到一个白头发的爱尔兰人。”因为他们大多从事采矿、挖河、修建铁路等高危职业,平均寿命连40岁都不到。相比当年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华工,黑人的工作状况也好了许多。1866年冬,在太平洋铁路塞拉岭通道的施工中,有500到1000名华工死于雪崩。以致后来有人说,太平洋铁路“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
回顾历史,欧洲殖民北美,从1607年英国人在弗吉尼亚建立第一个殖民点开始,便拉开了序幕。最初,英国人并没想过使用黑人,他们认为黑人懒惰、肮脏、愚昧。从欧洲来的穷苦白人是殖民者的首选,但因为数量少,而本地印第安人又难以控制,无奈之下才选择了黑人。
欧洲来的白人劳工有的是自由身,有的是“契约奴仆”。契约奴仆又称为“白奴”,但只要契约期满,或是还清债务后都可以获得自由。
在一般人的潜意识里,失去自由的奴隶都会沦为牛马,可以任意凌辱、鞭打甚至残杀,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奴隶主作为一个群体,其中喜欢虐待奴隶的奴隶主肯定是有的,但绝对是少数,毕竟没人会蓄意毁坏自己的财产。奴隶作为奴隶主的私人财产,都是有价格的,都是花钱买来的。
奴隶贸易初期,一个黑奴的价格是5-10美元。这时奴隶制还未真正形成,黑奴的地位与白奴无异,据资料显示,早期黑奴是可以为自己赎身的。随着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力变得奇缺,黑奴的价格一路飙升。到了19世纪时,一个健壮的黑奴可以卖到1200-1500美金的天价。
奴隶价格低时,死一个奴隶不心疼,但价格昂贵时,奴隶主就不能不考虑了。
一个花上千美元买来的奴隶,过早地被折磨死了,本钱都还没找回来。这样的死亡多了,奴隶主没有不破产的。所以聪明的奴隶主,哪怕出于私利,他也会以仁慈的手段对待奴隶。诸如对黑人妇女和儿童给予某种照顾,鼓励黑人组建家庭,给他们盖房子,让他们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和娱乐活动,生病时能得到医疗保障,引导他们信仰基督教,与人和善相处。
奴隶一旦有了家庭,有了牵挂,有了信仰,反而变得易于管理。奴隶在配偶的选择上受种植园的规模限制,大型种植园可以自行解决婚配,但大部分奴隶的婚姻都是跨种植园的。夫妻团聚会使奴隶离开种植园,从而影响劳动,这时,奴隶主会慷慨地将其配偶买回来,或是将他转让给配偶的主人,以免因为夫妻子女分居影响到奴隶的劳动热情,不能安心工作。
单纯地惩罚奴隶、剥削奴隶其实是一种愚蠢的管理模式,最值得推崇的方式,是将奴隶的利益和主人的利益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曾经,美国的黑奴制度,是不可触及的禁区。直到1958年,康拉德和迈耶尔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文章《南北战争前的南方奴隶制经济学》,第一次对奴隶制是一种无效益、不赢利的生产方式的观点提出质疑。福格尔赞同这篇文章的分析,并与恩哲尔曼重新考察了美国奴隶制经济学,对内战前黑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客观的研究。他在调查和搜集了大量的南方种植园档案、帐本、商业记录等原始经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统计整理,重新研究了美国南方的奴隶制,得出了颠覆性的学术结论。
研究发现,美国黑奴竟然有奖金、休假,年终奖和流水线的分工生产机制。同时,对完不成劳动定额者会有鞭笞,但是以确保不毁伤皮肤为限度。这样做的结果,黑奴甚至比自由的白人雇工更加勤奋和高效。据福格尔教授统计,由于这种奖罚机制等有效管理手段的使用,美国的奴隶制农业比同时期北方家庭农场的生产效率还高出35%。
通过对大量种植园收入支出账本的研究发现,一个普通的黑人奴隶,终其一生,他能够获得其生产的总收入的90%!竟然不是大部分上缴给奴隶主。综合食宿、医疗和养老等福利,黑奴的平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高于白人雇工,营养水平甚至高于美国人在1864年的平均水平。据统计,1860年代一个美国黑奴每年所消费的肉类平均达到了179磅,即81.19公斤。
研究还发现,大多数美国黑奴都拥有和自由的美国人一样独栋的住宅,后来一些书上描述的几个甚至几十个人挤在一间小屋吃喝拉撒的情况完全不存在。有些种植园还为未婚男女黑奴提供宿舍。如果奴隶生病了,可以申请病假。每个种植园几乎都会配备护士或者医生,种植园主和黑奴生病了都由他们治疗。
美国的奴隶主这么做当然是有原因的。1860年代奴隶的价格约为1500美元,至少相当于现在的10万美金,奴隶主用如此高昂的代价买回来的劳动力,不能不加以善待。如果真的像教科书上描述的那样,给他们吃残羹剩饭,没事就作践他们,动不动弄死几个,这岂不是和自己过不去,想要加速破产吗?当然,也不可否认,确实存在极个别不照正常日子过的奴隶主,以打骂奴隶为能事,这种人估计就是后来课本中描述的坏奴隶主的原型。
然而不管怎样,奴隶制都是违背社会发展的制度,所以必须废除。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趋于合理,这是潮流,也是方向,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