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建元六年(前135)汉武帝开西南夷之后,析巴郡与蜀郡(另说广汉郡南境)与合夜郎国地设犍为郡(楗为郡),这是犍为最早作为我国行政区划地名出现。郡因犍为山为名,相传犍和为乃远古动物,其状若猴,一目似豹因以为名;另据《说文解字》记载:楗为限(制)门也,郡名有大汉的门户之意。当时郡治鄨县(今遵义市之西,另说绥阳县旺草镇或枧坝镇)为西汉所设,因鄨水(今遵义湘江)为名,因此这里是最早专指犍为的地方。此时犍为除了特指郡治鄨县,还可以用来指整个犍为郡。
郡下有江阳(四川泸州)、武阳(四川彭山)、南安(四川乐山)、资中(四川资阳)、符(四川合江)、牛鞞(四川简阳)、南广(云南盐津、威信、镇雄以及四川筠连)、汉阳(贵州赫章、威宁)、郁邬(云南宣威)、朱提(云南昭通、鲁甸)、堂琅(云南东川、会泽、巧家)、鄨(贵州遵义)等12个县,跨越今天云贵川桂渝五个省份,具体为“岷江、大渡河和金沙江的下游以东,四川简阳、彭山等县以南,重庆大足、四川合江、贵州绥阳等县以西,云南会泽以及贵州金沙、水城等地以北,以及广西西北、贵州大部”区域。
从元光五年(前130)郡治由鄨县迁到南广县开始,犍为这个地名就开始了它在云贵川之间不断地游走的旅程。作为犍为郡第二个郡治,南广县是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所置,辖区云南省盐津县以及四川省筠连县一带,关于这段时间犍为郡所在地多数资料认为是在今筠连县境内,也有认为在盐津县以东。
始元元年(前86)犍为的郡治再次迁移,从南广县改为僰道县,僰道县是战国时秦国所置,治今宜宾市(另说今叙州区安边场),王莽改为僰治县,东汉恢复僰道县,北周改为外江县,会昌二年 (842) 徙治今市西北旧州坝,北宋政和四年 (1114) 改为宜宾县。这时僰道县位于今叙州区西南安边场,因此这里也是看作第三个专指犍为郡的地方。
王莽改制后犍为郡改为西顺郡并第四次迁移驻地,从南广县迁至武阳县(今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作为第四个专指犍为的地方,武阳县同样是战国末期秦国所设,治今彭山区东北平获村与五一村交界处。
犍为郡治被迁武阳县才固定下来,此后更是变幻不定;南朝萧时犍为郡又从武阳县迁僰道县,到东昏侯永元三年(501)犍为郡被废。隋大业三年(607)戎州改犍为郡,仍以僰道县治;唐武德元年(618)犍为郡又被废除;天宝元年(742)嘉州改为犍为郡,治于龙游县(今乐山市),这是犍为郡最后一次出现,龙游县(四川乐山)成为犍为郡的末代郡治;这也标志着犍为这个在云贵川三省不断行走的地名逐渐最终归于平静,可能你会问,犍为郡和现在的犍为县是何关系呢,其实它们也共存过一段时间。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在原南安县境设武阳县;隋开皇三年(583)武阳县改为犍为县,以古郡名为县名,这是犍为首次以县的身份出现,隋大业十一年(615)析犍为县北设为玉津县,以江有璧玉津得名。唐朝撤销犍为郡之后,犍为县各代郡均属嘉洲(乐山),五代后蜀明德三年(936)因铁山僚族攻城,县治由岷江东岸迁至西岸。北宋乾德四年(966)玉津县废为镇后并入犍为县;大中祥符四年(1011)县治移惩非镇(今清溪镇);明洪武四年(1371)县治于今址。
不管是犍为郡还是犍为县,都有以犍为山命名的记录,其中犍为县最早的郡治有犍为山,据考证今遵义的绥阳山就是犍为山;然而犍为县东南岷江东有犍为山(大鹿山);《旧唐书·地理志》 犍为县以 (犍为) 山为名;嘉庆 《犍为县志》 记载犍为山在县南十五里,形如伏犀,昔人以犍名县,盖象此山从健牛之义。
犍为县地处四川省西南部乐山市东南部,东与荣县和宜宾市叙州区交界,南与沐川县接壤,西与沙湾区毗连,北与五通桥区、井研县相邻;这里是成渝双城经济圈黄金水道以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节点;先秦西南丝绸之路、唐宋茶马古道途经于此,素有蜀西门户、中国桫椤之乡、中国茉莉之乡、中国茶乡等美称。
下辖15个镇:玉津镇、孝姑镇、石溪镇、清溪镇、罗城镇、芭沟镇、龙孔镇、定文镇、舞雩镇、玉屏镇、大兴镇、九井镇、铁炉镇、寿保镇、双溪镇;县人民政府驻地玉津镇距乐山市区58千米、距省会成都183千米,总面积1375.4平方公里,七普常住人口41.66万。
这里的山水自古享有盛誉,明清有龙池春涨、金粟秋芳、云亭晓烟、沉犀秋月、圣泉玉漱、孝渡流芳、凤岭梧荫、清溪渔唱等犍为八景;李章《嘉望亭记》说犍为山水为两蜀最;清代状元骆成骧称赞犍为山水冠巴蜀;任熙明《万寿寺碑》说犍为江山秀丽,草木钦荣,号两蜀佳处。
此可品味酥芙蓉、夹丝豆干、罗城牛肉等特色美食,也可欣赏罗城灯舞、岷江号子等民间艺术;境内有罗城古镇、清溪古镇、芭沟古镇、铁炉古镇、马庙古镇、金石井古镇;有嘉阳小火车、桫椤湖、犍为文庙、子云山、新民温泉、蜀南茉莉香都等景点;其中嘉阳桫椤湖景区主要由嘉阳国家矿山公园、芭沟古镇、嘉阳小火车、桫椤湖国家湿地公园、马庙古镇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