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市口,位于东城区中部,王府井大街东侧,得名于明代北京城的灯市。
灯市,是“灯”与“市”的合一,即白天是商品交易买卖的场所,晚上成为观灯娱乐的所在。灯市开始于宋代,是一种定期举行的集市,后来改成专为庆祝正月十五元宵节而举办。
元宵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又叫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是道教“上元天官”的诞辰,故又称为上元节。古代时称上元节之夜为“宵”,称为元宵或元夜,有吃元宵、猜灯谜、观灯等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近代元宵节和春节有着紧密地联系,在我国的许多地区,春节活动一般都要延续到元宵节为止。唐代时张灯三夜,宋代时延长至五夜,明代时北京城的灯市开始于正月初八,结束于正月十八,共有十日,并增加了戏曲表演等内容,举行的地点原在东华门,后延长到今灯市口大街一带。
明朝刘侗所著《帝京景物略》中详细介绍了灯市举办时热闹的场面。灯市开市时,白天时无论珠宝玉器、古董百货都于其中有售。“省直之商旅,夷蛮闽貊之珍异,三代八朝之古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市集中作棋盘状分布,分为三行四列。市集两旁有高楼,上挂帘幕遮挡,是租赁给有钱人夜晚时饮酒观灯用的,在灯市举办期间租赁费用相当的惊人,每日的租赁费用可达数百缗(原指穿钱用的绳子,后也指成串的钱,一缗等于一千文钱)。
灯市中卖灯的地点在市集西南,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到了夜间,市集中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聚越多,这时楼上点燃各式各样的灯笼,远远的望去就好像一条条的星河一样,蔚为壮观。除了普通的竹制灯笼外,还有“冰灯”。它和今天的冰灯不同,是将缎带的一头剪成一条条的,另一端扎束起来,再将水浇于其上结冰而成的,看上去如盛开的鲜花,且晶莹剔透,极为美丽。
灯市中还有放烟花的,种类有“水绕莲”、“一丈菊”等,“烟火施放,则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层至五。其所藏械,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于斯时也,丝竹肉声,不辩拍煞,光影五色,照人无妍媸,烟罥(juàn)尘笼,月不得明,露不得下”。在月夜之中,烟花闪耀,越发烘托出灯市的热烈气氛。此外还有奏乐和演杂技的,“杂耍则队舞细舞筒子觔斗蹬坛蹬梯,”可以想象的到,灯市举办期间,是极其的热闹非凡。
清代时规定内城为八旗居住,考虑到安全等问题,将灯市两者拆开,市集迁到了今琉璃厂,观灯地点发生了改变,以东四和地安门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市集逐渐融入了庙会之中。因此灯市口此地的观灯活动逐渐消失,在此地只留下了灯市口之名。
民国时期元宵节的观灯活动依旧不衰,前后共有五天。纱灯越做越美,有大小、高矮、长短、方圆之分,材料有纱纸、玻璃、羊角和西洋等类,绘制的人物取自《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花卉有兰花、菊花、梅花、桂花、竹和牡丹等,动物有凤凰、龙、虎、猫、犬、鱼、龟、虾等,颜色鲜艳,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近代又演化出了冰灯,即将冰雕刻成人物、花鸟、鱼虫,并用一种专门的药物来加固,和今天的冰雕极为相似,晶莹剔透,美轮美奂。
历代诗人都曾留下描写灯市的诗篇,范景文有诗赞灯市曰:
“御沟春暖涨冰丝,风暖沙吹日影移。珠缀九微光灿烂,张灯不待月高时。
王孙约队簇金貂,玉勒青骢绮陌骄。文贝珊瑚看不尽,东华门外市三条。
朱楼一带郁嵯峨,阵阵香风衬绮罗。龙烛熏风喧不夜,天街到处月明多。
月明处处度笙萧,春色分明念四桥。有酒劝君须尽醉,百年能得几元宵!”。
灯市口大街,东起东四南大街,西至王府井大街,长540米,宽15米,原为当初灯市的所在地,后形成街巷。
灯市口西街,原称奶子府街,是明清两代选为年幼皇帝或太子奶妈的所在,民国期间曾改为迺兹府街,1965年定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