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镇古长城天镇所辖地域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相融相争的地方。长城处处可见,在天镇北川还有汉长城、北魏长城遗址,规模较小,墙体不存,仅留残迹和基础。现存比较完整的是这些明代的外长城。天镇县境内明长城修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全长68.55公里,现存完整墙体的有32.35公里。一般高6到10米,宽5至8米,雄伟壮观。
2.天镇历史堡寨---保平堡保平堡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筑,周长一里七分。城墙高3.6丈。筑有东门。东门高5米,宽3米,进深11米,砖券门洞,此堡堡址海拔1255米,占地41亩。 1990年基本无人居住,荒废。
3.天镇神奇之峰---神头山天镇神头山简称“黑龙背”,“黑龙背”山主峰是溜冰台,海拨2074米,是天镇仅次于韭菜圪瘩峰的第二高峰,也是熊耳山脉西走中的一个高峰。神头山在峰巅上,明代建庙一间,由羊驮运砖灰而建,另置小铁庙一厝(1966年毁坏)。其峰右脚有万圣寺1处,殿舍13间,左梁坡有奶奶庙1座,二寺庙相邻甚近,为北沟诸村香火之地。现在仅存遗址。
4.天镇黑龙寺山林黑龙寺山林是根据黑龙寺庙而得名的。整个山林距县城20多公里,由黑龙寺林场管护。林场场部林区在黑龙背山上一至六沟,占山地面积36310亩。黑龙寺“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遗址仍有部分砖瓦,一只碾磙。“黑龙双泉”在遗址东半坡上。 清末民国初,天然桦林长满一至六沟,由于是自然官林,多次被周围群众砍伐,仅民国年间就有两次。但桦林一次又一次地再生,有白桦、红桦、山杨、山柳、山杏、小叶杨、青杨、山榆等。植被灌木有胡枝子、虎榛子、山刺玫、紫丁香、黄刺玫、玫瑰、桃丛等30多种,以及高山草甸的羊草等。还有菌类植物松蘑菇、桦蘑菇、草蘑菇、巨型马勃(大的有脸盆大小)、茯苓、茯神、猪苓。整个山背林木森森,灌草相织如毯。远远望去,墨绿起伏,如同一条黑龙。民国29年(1940年)前后,伪天镇县政府又栽云杉100余亩。
5.天镇汉墓群沙梁坡汉墓群,有汉墓41冢,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汉墓群在县城南8里沙梁坡上,俗称谎粮堆。1989年修筑国防公路天(镇)走(马驿)路,最大一冢为东汉郡守级官职墓葬。出土剑、六博等文物,都归入雁北文管所。现有4冢汉墓,高3.5—7米,最大直径21米。
6.天镇慈云寺慈云寺是天镇县现存边塞历史文化文物的典型,以其历史久远,规模宏大而著称,于1957年山西省政府审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慈云寺始建于唐代。清朝,亦屡有修葺,但一直保持元明朝时的建筑风格。
7.天镇盘山寺盘山又名盆山,位于天镇城东南十余里,人们见此山形如盘龙,将原名“盆山”改为“盘山”。现存盘山寺院遗迹为明宣德二年九月钦差镇守天城太监傅公创业,并 奉敕赐,据盘山碑记:开始一朱姓道人来此,后托神异,建寺。据传说,燕王篡位,建文帝朱允炆曾遁逃于此。 明弘治 五年(1492年)由游击将军董公主持开凿。石窟凿于盘山东山崖上,坐东朝西,南北两窟。俗称大石洞、小石洞。北边一窟为大石洞,亦名“仙人洞”。洞口凿 在峭壁上,形势险要,攀登艰难。入洞需过栈道独木桥即“仙人桥”方可进入。洞宽3.6米,深3.7米,高2.9米。南边一窟为小石洞亦名“观音洞”。洞宽3.25米,深3.7米,高2.58米,神台高0.69米。洞内壁面皆为高浮雕像。正壁雕文殊、普贤、观音菩萨,两侧雕十八罗汉,保存完好。
8.新平总兵府它是处两进三院式院落 ,为清代大同副总兵马芳的家府。马芳是位传奇式人物 ,从小在境外放羊 ,了解地形 ,因长得五大三粗 ,入伍后当了伙夫 ,后因独闯敌大营获胜 ,被逐级提升至副总兵 ,统领新平四堡防务。后至山海关总兵 ,退役后 ,回家乡修官府隐居。
9.新平玉皇阁新平堡玉皇阁位于天镇县最北端新平堡镇,坐落于中央,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明、清两代历有修葺。玉皇阁占地面积64平方米,为正方形三层两檐歇山顶式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斗拱四铺作补间一朵,正脊戗脊为琉璃制作,底部为石基砖碹十字形通道,上面四周为压条砖栏,上层为木制勾栏平座,斗拱四踩。上下座均有回廊。中层原有有泥塑佛像三尊,现已在文革时期被破坏。玉皇阁建筑宏伟壮观,充分体现了明代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