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教师节的由来简写(你知道自古以来“老师”是如何发展的吗?)

时间:2024-08-12 08:45:42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教师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承担教育职能的“士”与“大夫”并列,“师”与“天、地、君、亲”共享着世人的尊崇。教师既是古代社会传授知识的人,又是古代“圣贤文化”的代言人,甚至可以说,在他们身上所发挥的精神领袖的职能远远大于其所承担的传授知识的职能。

老师”最初指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提到:“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中:“伯安如小学,颗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我国古代教师的发展

伴随着人类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流变,教师以高超的智慧与高尚的品德发挥着精神导师的作用。最远古的教师代表当属传说中的“教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教民以猎”的伏羲氏、“教民以渔”的包牺氏和“教民稼穑”的神农氏。他们都被古代传说神化为圣贤之人,成为远古时代民众心目中的圣人和理想的精神领袖。

西周时期,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和“官守学业”的局面,此时政教一体、官师合一,官员的主要职能就是在担任一定的政事之外,负责培养统治阶级的治国人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随着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打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学术由“官守”而逐渐下移至“四夷”,士阶层的崛起进一步促进了官学没落、私学昌盛和思想争鸣的时代的到来。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大多是以学术研究和授徒讲学为谋生之道,因此,“士”的社会地位可以界定为“精神上的思想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者”。他们大量开办私学,促进了学术下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达到思想统一和控制士人的目的,在教育上颁布挟书令,采取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秦朝还规定“民以更为师”,由法吏向百姓和各级官吏宣传和解释法典。除了法家学说之外,其余百家学说都不得在民间传授。

汉代在教育方面的政策由秦代的“禁儒学”的一端走向“尊儒学”的另一端。儒学思想与汉儒的地位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文教政策的影响下得以提升。随着汉代官学体制的完备,官学教师的选拔与任用也逐渐走向制度化。

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主要职责是以教学为主,在国家有政治决策上的疑难之时,也参与政事和学术讨论。太学博士还享有较高的经济、政治待遇,宣帝时俸禄增加到六百石,俸月为五十斛,基本上属于“高官厚禄”。还有“博士舍”供博士们居住,朝廷还为他们制作衣冠。地方官学也有经师负责教化,其供奉相当于中等官吏。

自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基本上沿用先代的教师称谓,官学教师依然称为博士,但除传统的五经博士外增加了许多其他学科的博士。如曹丕称帝时置《春秋》、《谷梁》博士,西晋置“律学博士”,北魏增置“医学博士”,唐朝增置“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创建国子学,设置祭酒、助教等职位,国子祭酒主管教学事务,助教协助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唐代官学除博士外还设有助教、直讲、学士等职位。唐玄宗为崇尚儒学,表示尊师重道,特命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各学校设孔子牌位。

从此官学祭孔沿袭成习,尊师重教的风气日益浓厚。当时学校教师也是政府官员,教职以官职大小为标准,各学校博士基本上为正五品,助教从六品至八品不等。

宋元明清时期官办学校除沿袭旧制外,还兴起书院、蒙学、以及私人设立的“私塾”。在教职的设置方面,自南宋高宗年间,废止博士改设教授之职。宋元明清国子监增设学正一职,协助博士(教授)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元代还有朝廷任命的“书院山长”一职。金代开始出现“老师”的口语称谓。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学官称“老师”。但是,明清统治者在文化思想教育方面实行专制主义政策,大兴“文字狱”,实行八股取仕。

私学教师开始思想僵化,一步步沦为“腐儒”,其地位也一落千丈,以至后来有“九儒十丐”之说。后来,外国侵略者趁机对中国进行文化教育侵略,开办由外国传教士任教的教会学校。虽然洋务派也创办了新式学堂,但教师也多为外国人。直到后来留学生回国后,才开始有了新学教师。

近现代教师节的由来

《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所以尊师也。”为了展现自古以来,我国对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表现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视,1985年9月10日,我国迎来了建国后第一个教师节,这是我国仅有的包括护士节、 记者节在内的第3个行业性节日。其实,自1931年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共有过4种不同日期和性质的教师节。

1931年,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这是我国最早的教师节。

国民党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为教师节,后在1939年的时候,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另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布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曾恢复6月6日为教师节,教育部通告各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庆祝活动。1951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51 年4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长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发表书面谈话,宣布将“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由于这一-天缺少教师特点,执行的结果并不理想。特别是1957年以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教师不受重视,教师节实际上已名存实亡。

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动员全社会尊重教师,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国务院于1985年1月11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关于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的议案。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的教师节。这也是因为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活动,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同时,9月份全国性节日少,便于各方面集中时间组织活动和突出宣传报道。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