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五十始来游学于齐”,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后周游齐、楚、赵、秦,复归楚,晚年不得志而作,葬于兰陵。
荀子的主要观点有:“性恶论”、“法后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定胜天”。
教员曾评价荀子是唯物主义者,是儒家的左派,他说“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陈晋《毛泽东之魂》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285页)从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和“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荀子*成相》),可以看出荀子唯物主义和儒家左派(为人民服务)的一面。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乃人之本性。有欲必有争,争而乱。故需加强后天教育,用礼仪、法度改造和约束人性。性恶论是荀子援法入儒的重要标志。教员晚期研究法家的原因大概在此吧。
谈到秦始皇“焚书坑儒了”,其中讲到孟子的“法先王”与荀子的“法后王”,教员说:孟子主张“法先王”,所以孟子一派的书是“以古非今”的。而荀子一派则相反,主张“法后王”,推行法家一派的学说。秦始皇是主张“法后王”。所以他并不坑荀子一派的儒,也不焚荀子一派的书。(陶鲁笳:《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主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148页)0901964年8月30日,毛泽东就黄河流域的水利建设引古代的例子说事又提到孟子“法先王”与荀子的“法后王”。他说:孟夫子一派主张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晋文,秦始皇也算。(陈晋:《毛泽东之魂》,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85页)毛泽东再次把儒家的孟轲学派与荀况学派作了区分:孟子一派“法先王”,“以古非今”。荀子一派“法后王”,厚今薄古。
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舜亡”,“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等“人定胜天”(《天论*荀子十七》)的思想强调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强调人民顺应规律,运用规律,趋吉避凶,消祸得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达,二千多年前荀子能有此想法,值得国人骄傲。“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天论*荀子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