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过年是指除夕还是春节(“春节”一词出现才百年历史)

时间:2024-10-12 08:45:36


我们今天所说的广义上的春节期间,是从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开始,以来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为结束,一共二十几天。其中,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是除夕,正月初一为春节,这两天是过年的高潮。

大家注意了,在表述农历日期的时候,不能用阿拉伯数字,而要用汉字。比如,腊月二十三,不能用阿拉伯数字的代替,写成腊月23日。

可能很多人会问:历来不都是大年三十除夕,正月初一过年吗?

我要告诉你,还真不是这样的,现在的过年习俗,是在两千多年前形成的,准确的来说,形成于汉武帝时期。

我们来捋一捋几千年来过年的历史。

春季最早的起源,比较可信的根源是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大约3500年。

人们会说,既然是年头岁尾,那跟今天也差不多啊?

问题就是,谁说古人就一定把十二月当成岁尾,把正月当成新年开始呢?

夏朝的时候,人们把孟春的元月为正月,这跟今天没什么区别。

可是,到了商朝,人们又把腊月(农历十二月)作为正月。那么,商朝人过年春节的日子,就是十二月初一。

周朝取代商朝之后,他们又把过年提前一个月,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有点争先恐后过年的味道了。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看到了每次改朝换代,都会把过年提前一个月,作为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自然也不甘落后。于是,秦始皇干脆把农历十月作为正月。这也挺好呀,秋风送爽,秋收又忙完了,大家吃吃喝喝也挺爽的。

这样改来改去,也太没有规矩了,何时是个头呢?

改变就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汉朝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沿用秦朝的历法,农历十月过年。他们是在什么时候又改成一月为正月,把一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呢?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4年,写《史记》的司马迁等人提议改历法,汉武帝采纳了这个意见。他命令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这部历法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又改为以一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我国传统的阴历(即农历)确认了下来,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汉武帝正式确定:一月为新一年的开始,自此之后,过年的日期就固定下来了,没有再变来变去,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过年的日期确定下来了,可过年的称谓却没有定下来。在中国古代,过年并不叫做“春节”,而是有很多不同的称呼

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

两汉时期,过年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

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

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

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总之,在几千年的时间里,过年就是不叫“春节”,而且用“元旦”一词来代替春节居然用了两千年,“春节”一词迟迟没有出现。

如果看到古人之间相互祝贺“春节快乐”,那你一定是穿越了。

那么,春节是怎么出现的呢?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开始了。

袁世凯当政时期,北洋政府内务部提请大总统: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春夏秋冬,四节具备。

袁世凯批准了这一提议,同时把西历的1月1日改成了元旦。这样,农历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为“元旦”,元旦这个词从传统节日,变成了公历节日,这两个重大节日就此固定了下来。从此,中华大地,农历和公历开始并行。

国民政府北伐之后,北洋政府垮台。

国民政府觉得旧历保守落后,又搞出了新花样,只准用新历,不准用旧历,准备把春节取消,过传统年不放假。1928年5月,国民政府提出《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案》,规定所有人都不再有春节休假,而且不能说“春节快乐”、“恭喜发财”等新年祝福语。当然,这种荒诞举措遭到民众一致反对,最后不了了之。

这就是我国传统过年的简单历史,有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