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戏剧分类有哪几种(灵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

时间:2024-08-06 13:30:5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戏剧”,指的是中国各地域各民族人民创造的传统戏曲艺术。戏曲艺术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武术等元素,舞台表演讲究唱、念(念白)、做(身段、表情)、打(武打、舞蹈),具有很强的程式性与技术性。其“角色行当”主要分为“生、旦、净、末、丑”几种类型。传统戏曲表演,在舞台上不设置固定的场景,剧中人物的情境,一般要靠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来体现,从而形成了戏曲语言的叙述性和表演动作的虚拟性,其舞台上的时间与空间的处理上也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中国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的歌舞、角祗和俳优表演。12世纪中国南方的戏曲与13世纪中国北方的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剧种。经过元明清三代,由于方言、音乐的差别,在各地演变为形形色色的声腔和剧种,形成了昆腔、高腔、梆子、皮黄、弦索五种声腔系统。也有一些剧种系由民间歌舞、说唱、少数民族歌舞说唱基础上发展而来。

中国戏曲剧种极其丰富,按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计,中国存在着300多种戏曲剧种。能够进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戏曲一般应符合以下各项标准:一、在一定地区中长期流传,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二、在唱腔、表演、剧目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三、影响较大,生存发展面临困境而濒临消亡。

历史悠久的灵台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而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灵台这块热土不断积淀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许多民间艺术熠熠生辉,散发出其独特的艺术光芒,照射古灵台大地,照耀着神州寰宇。异彩纷呈的民间传统戏剧便是在这块人杰地灵的热土上生长、成熟、传承、发展,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

灵台县目前共有3个戏曲项目进入省市级名录,其中灯盏头戏于2006年列入甘肃省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木偶戏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省级名录,皮影戏于2019年列入平凉市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